欺诈性合同如何定性定罪?
宁波北仑法律咨询
2025-06-12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》的相关规定,欺诈性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,以欺骗的方式使另一方当事人对合同内容产生重大误解,从而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。具体来说,当事人以欺骗、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,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,合同无效。在刑法层面上,如果行为人的欺诈性合同行为已经达到了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标准,则可能构成诈骗罪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66条的规定,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使用虚假陈述或者其他诈骗手段,致使公私财产损失超过三千元以上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数额巨大或者有严重情节的,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;数额特别巨大或者特别严重情节的,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因此,对于欺诈性合同的定性和定罪,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民事法律关系和可能的刑事责任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》第52条:当事人以合法形式订立的合同无效的情形有:(一)一方以欺骗、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,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;(二)恶意串通,损害国家、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;(三)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;(四)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;(五)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无效的其他情形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66条: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使用虚假陈述或者其他诈骗手段,致使公私财产损失超过三千元以上的行为。
下一篇:暂无 了